- Science:婴儿时期接触抗生素可能会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5-04-02 10:11 ]
- 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的关键发育窗口期接触抗生素会阻碍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的生长,并可能增加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本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还指出了可能有助于这些关键细胞在生命早期增殖的特定微生物。
- 《Nature》细胞的应激反应比科学家认为的更细微、更分散[ 2025-03-31 13:18 ]
- 摘要:身体细胞对压力的反应是暂停正常功能,集中精力保存能量、修复受损成分和增强防御。 身体细胞对压力——毒素、突变、饥饿或其他攻击——的反应是暂停正常功能,集中精力保存能量、修复受损成分和增强防御。 如果压力是可控的,细胞恢复正常活动;否则,它们会自我毁灭。 图1 哺乳动物综合应激反应的可塑性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种反应是一个线性的事件链:细胞中的传感器“发出警报”,修改一个关键蛋白质,然后改变第二个蛋白质,减慢或关闭细胞
- 《Nature》肥胖背后的神经机制与恢复进食愉悦的关键分子靶点[ 2025-03-28 11:30 ]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潜在原因——神经张力素(neurotensin)的减少,这是一种与多巴胺网络相互作用的大脑肽,以及一种恢复进食愉悦感的潜在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总体摄入量。
- 纳米级 DNA 追踪揭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自组织机制:解开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谜题[ 2025-03-25 11:08 ]
- 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基因组 DNA 究竟是如何在有丝分裂期间折叠,形成这种特征性杆状染色体的,这一问题就像隐藏在细胞深处的神秘密码,等待被破解。为探究基因组 DNA 在有丝分裂时如何折叠成杆状染色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其通过凝缩蛋白(condensin)挤出重叠环及自排斥形成,为理解遗传信息传递提供依据。
- MDA5 蛋白在皮肌炎相关血管损伤中的关键作用:机制解析与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2025-03-24 13:26 ]
- MDA5+DM 患者比 MDA5-DM 患者更易出现血管病变,但 MDA5 在血管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却一直不太清楚。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为我们认识皮肌炎相关血管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潜在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方向。
- 《Nature》让B细胞“储存”成功突变,打造HIV等高效抗体疫苗[ 2025-03-21 12:54 ]
- 新的研究表明,B细胞通过战略性地“储存”成功的突变来避免冒险失去好的突变。正如《Nature》所描述的那样,成功的高亲和力B细胞可以在特殊的条件下增殖,从而降低突变的风险。在实验室中捕捉这一机制可能会导致临床中更有效的疫苗策略。
- Nature Aging:炎症信使助长了阿尔茨海默病[ 2025-03-19 11:02 ]
- 研究人员来自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和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中心,他们详细揭示了炎症信号分子IL-12如何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确机制。该研究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
- Nature新研究确定了儿童COVID感染后炎症性休克的原因[ 2025-03-18 11:08 ]
- 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和德国风湿病研究中心(DRFZ,莱布尼茨协会的一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潜伏的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重新激活会触发过度的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这些见解为新的治疗方法打开了大门,这些方法可能不仅限于MIS-C。
- Science子刊:肠道菌群、免疫球蛋白A与疫苗效力的关系[ 2025-03-17 10:50 ]
-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的小鼠模型来分析疫苗反应,研究了两种类型的肺炎球菌疫苗——一种通常用于儿童,另一种用于成人。尽管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但它们都能提供广泛的保护。然而,在患有免疫球蛋白A(IgA)缺乏症的个体中,免疫系统并不总是能产生足够的反应,使他们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进而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原因在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功能不佳。
- 《Nature》休眠病毒如何在COVID后重新激活并引发儿童严重疾病[ 2025-03-14 11:06 ]
-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在儿童感染COVID后数周内发生,有时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后果。直到现在,其确切原因仍然不明。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国风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疾病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的再激活引发的。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可以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上,提供了关键见解,可能会为MIS-C以及其他病毒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PNAS:万万没想到,结核杆菌自己提供促进空气传播的基因[ 2025-03-13 10:55 ]
- 研究人员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发现结核杆菌依赖于一组基因,这些基因帮助它们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从一个人的肺部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肺部。这项研究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有望同时治疗感染并阻止细菌传播。
- 《Nature》斯坦福大学发现天然减肥分子,抑制食欲有望替代“Ozempic”且无副作用[ 2025-03-10 16:42 ]
-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存在的分子BRP,其在抑制食欲和减少体重方面与司美格鲁肽(商品名Ozempic)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中未出现如恶心、便秘和显著肌肉流失等药物副作用。
- Science:张锋团队扩大基因组编辑的工具箱[ 2025-03-03 16:28 ]
- Broad研究所张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扩大了基因组编辑的工具箱。他们在对自然多样性进行深入探索后,发现了一些古老的系统。这些被称为TIGR(串联间隔向导RNA)的系统在向导RNA的引导下到达DNA上的特定位点。TIGR系统可以重编程,以靶向任何感兴趣的DNA序列,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对靶向的DNA发挥作用。除了模块化之外,TIGR系统与CRISPR等系统相比非常小巧,这在治疗应用中将是一大优势。
- PNAS:将侵袭性癌细胞重新编程为无害的癌细胞[ 2025-02-28 10:48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最致命的脑癌类型)的潜在新策略,即通过重新编程将具有侵略性的癌细胞转变为无害的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表明,将放疗与一种名为福斯可林的植物衍生化合物相结合,可以迫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使其无法分裂或扩散。
- Cell子刊:相同的突变为何产生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2025-02-27 11:07 ]
- 髓系白血病是侵袭性最强的血癌之一,生存率很低。如今,白血病患者要通过基因分析来鉴定突变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然而,即使是带有相同突变的患者,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应答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种名为STRACK的新方法,能够追踪获得癌症突变前后的克隆动态和基因表达。
-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心脏炎症的关键差异[ 2025-02-26 11:27 ]
- 一组柏林研究人员与国际科学家合作,发现了由COVID-19引起的心脏炎症、抗COVID-19疫苗接种和非COVID-19心肌炎的差异。他们在《自然心血管研究》上报告说,合作研究发现,与非covid -19心肌炎相比,由SARS-CoV-2感染和mRNA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具有独特的免疫特征。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上。
- PNAS:细胞间mRNA转移改变人类多能干细胞状态[ 2025-02-25 15:55 ]
- 日本东京科学研究所Takanori Takeb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不同类型干细胞之间mRNA转移的机制和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25年1月2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癌症免疫治疗靶点:功能失调的B细胞[ 2025-02-21 12:36 ]
-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和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癌免疫细胞亚群,这种细胞位于它们的正常邻居之外——被称为三级淋巴结构——当它们与肿瘤密切接触时,它们会变得令人沮丧地功能失调。
- Nature Immunology:重新平衡免疫系统[ 2025-02-20 11:05 ]
- 麦吉尔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系教授、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研究所资深科学家Maziar Divangahi领导的一组科学家证明,在小鼠暴露于流感之前给它们注射β -葡聚糖可以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降低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 癌细胞会放电?Nature揭示小细胞肺癌扩散新机制[ 2025-02-19 11:27 ]
- 摘要: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一些侵袭性特别强的肺癌细胞可以形成自己的电网络。 神经元受体的异位表达会促进许多癌症类型的肿瘤进展,而腺癌的神经内分泌转化也与侵袭性增加有关。电兴奋性这一神经元的标志性特征是否存在于癌细胞中,并对癌症进展产生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一些侵袭性特别强的肺癌细胞可以形成自己的电网络,就像在人体神经系统中观察到的那样。这种独特的特性可以使它们减少对肿瘤周围环境的依赖,甚至更容易扩散。
- 对肠道干细胞衰老的新认识[ 2025-02-18 12:38 ]
- 最近由副教授Takuya Yamamoto和研究员May Nakajima-Koyama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维持干扰素-γ (IFN-γ)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之间的微妙平衡对于在衰老过程中保存肠道干细胞群至关重要。通过比较年轻小鼠和老年小鼠肠道组织,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信号通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干细胞的维持。
- 《Nature Genetics》PROX1积极抑制细胞命运可塑性,保护肝细胞身份,防止肝肿瘤发生[ 2025-02-14 13:15 ]
-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DKFZ)和 DKFZ-ZMBH 联盟的研究人员发表了论文,在细胞命运调控和癌症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肝脏细胞的命运维持机制以及肝癌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关键线索,有望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 《Nature》在癌细胞中发现令人惊讶的新免疫逃避机制[ 2025-02-13 10:23 ]
- 日本冈山大学的Yosuke Togashi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癌症免疫逃避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新见解。研究小组确定了线粒体转移是免疫逃避的关键机制。这项研究于2025年1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 《Nature Medicine》可溶性 tau 聚集体的新发现[ 2025-02-12 15:21 ]
- 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萨尔格伦斯卡学院精神病学和神经化学系等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Phospho-tau serine-262 and serine-356 as biomarkers of pre-tangle soluble tau assemblies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论文。该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深入理解 AD 早期病理机制、开发新型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线索。
- 《NBE》小环状RNA疫苗: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曙光[ 2025-02-11 15:14 ]
- 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mall circular RNAs as vaccin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论文。该研究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开发新型癌症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小环状RNA(circRNA)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还为未来癌症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Science重要发现:逆转线粒体损伤也许能让糖尿病患者恢复控糖能力![ 2025-02-10 14:59 ]
- 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线粒体异常,无法产生能量。然而,这些研究无法解释为什么细胞会有这种行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小鼠证明,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会引发一种影响β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反应。
- 《Nature》免疫系统“自毁”:GZMK激活补体引发炎症的全新机制[ 2025-02-08 10:44 ]
- 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颗粒酶 K(GZMK)的蛋白质会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来攻击我们自身的组织,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
- Science:科学家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人类细胞系工程![ 2025-02-06 13:58 ]
- 来自威康桑格研究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利用CRISPR prime editing技术在细胞系中创建了多个版本的人类基因组,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结构变化。通过基因组测序,他们能够分析这些结构变异对细胞存活的遗传影响。
-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使BCL10功能获得突变体驱动的多药耐药DLBCL肿瘤对venetoclax重新敏感[ 2025-02-05 16:17 ]
- B 细胞受体(BCR)下游信号传导在 DLBCL 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活化 B 细胞(ABC)起源的肿瘤,需要 CARD11 - BCL10 - MALT1(CBM)复合物激活 NF - κB。在 DLBCL 中,存在众多导致 CBM 激活的基因组改变,然而,突变和信号传导的异质性阻碍了靶向信号抑制剂在 DLBCL 治疗中的应用。
- 《Cell》突破性研究推翻了“DNA环形成”的旧定律[ 2025-01-22 13:20 ]
- 来自代尔夫特、维也纳和洛桑的科学家发现,塑造我们DNA的蛋白质机器可以改变方向。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所谓的SMC马达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这一发现发表在《Cell》杂志上,是理解这些马达如何塑造我们的基因组和调节我们的基因的关键。
- Cell:微生物组的变化预测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2025-01-21 15:07 ]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罗斯威尔公园综合癌症中心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BV实际上由两种亚型组成,其中一种亚型显著增加了衣原体感染的风险。这一发现是在年轻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女性人群中得出的,她们受到细菌性阴道炎和衣原体感染的比例不成比例,但历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研究。这项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网络版上。
- Cancer Cell:蛋白水平预测肠癌免疫治疗反应[ 2025-01-20 13:13 ]
- 在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为什么免疫疗法只对某些肠癌患者有效,以及我们如何增加从这种治疗中受益的患者数量。他们发现,一种名为CD74的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以预测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而不依赖于亚型。
- 《Nature》解锁未知分子开关:一种特定蛋白质区域导致乳腺癌[ 2025-01-17 12:39 ]
- 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探讨了雌激素受体α(ERα)的内在无序性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不仅揭示了ERα在分子水平上的复杂调控机制,还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基础。
- Nature子刊:炎性体保护干细胞免于癌变[ 2025-01-16 13:40 ]
- 根据威尔康奈尔医学研究人员的临床前研究,一组被称为炎性体的免疫蛋白可以通过去除血液干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和阻断癌症基因活性来帮助防止血液干细胞变成恶性细胞。
- Science先进技术揭示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与CD20分子相互作用机制[ 2025-01-15 14:06 ]
- 近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生物中心生物技术与生物物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这项工作由欧洲研究委员会、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资助。该研究聚焦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mAbs)与CD20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mAbs如何激活免疫系统以杀死B细胞提供了关键的分子层面见解,还可能对改进现有mAbs药物的设计和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 《Nature》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大脑结构不为人知的作用机制[ 2025-01-13 11:07 ]
- 西奈山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之间的合作努力,揭示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组胺)如何通过这些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组蛋白(我们细胞的核心DNA包装蛋白)的化学结合,帮助调节大脑生理和行为。
- 一种以前未知的机制:当细胞的DNA受损时,这种机制会引发细胞的炎症免疫反应[ 2025-01-10 10:47 ]
- 来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机制,当细胞DNA受损时,这种机制会触发细胞的炎症免疫反应。这一发现加深了对一种新型细胞信号传导的理解,可能会导致更有效的癌症治疗。
- Nature子刊:耐药细菌的一个“锌”弱点[ 2025-01-09 13:12 ]
- 在最近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锌在世界上一些最危险的细菌如何抵抗抗生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项特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探索营养压力如何阐明治疗对一类重要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感染的新方法。
- Broad研究所创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靶向和纠正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2025-01-08 13:48 ]
- 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建立了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分子化合物集合,可以以新的方式挖掘那些针对疾病相关基因变异的分子化合物。由于创新的化学方法,该文库包含了超过300万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设计成将两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一种作为屏障来稳定另一种并逆转其与疾病相关的影响。
- Science:一类全新的抗疟疾抗体[ 2025-01-07 13:00 ]
-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今天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一种新型抗体可以与疟疾寄生虫以前未靶向的部分结合,可能会导致新的预防方法。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们的带领下,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寻找抗体结合的孢子体表面的新部分或表位。他们分离出针对整个孢子虫而不是疟原虫特定部分产生的人类单克隆抗体,然后在疟疾小鼠模型中测试这些单克隆抗体,看它们是否能中和孢子虫。一种名为MAD21-101的单抗被发现是最有效的,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恶性疟原虫感染。
- 《Nature》脂肪肝为什么会导致肝癌?[ 2025-01-06 12:44 ]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对肝癌的发展有了新的了解。这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细胞代谢和DNA损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推动了脂肪肝疾病向癌症的发展。这些发现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对我们了解癌症的起源和饮食对我们DNA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Nature:癌症转移时为何青睐肺部?[ 2025-01-03 14:24 ]
-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癌症扩散到原发部位以外时,54%的癌症患者会发生肺转移。是什么让肺部成为癌细胞如此青睐的地方?为了找出答案,比利时鲁汶大学-VIB癌症生物学中心Sarah-Maria Fendt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侵袭性肺转移瘤中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肺转移与天冬氨酸有关。
-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疼痛研究新突破:一种更安全、不会上瘾的方法[ 2025-01-02 16:08 ]
-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人员与中国北京大学合作,发现了TRPV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离子通道及其在疼痛感知中的作用的新见解。他们的发现证明了溶剂分子如何影响疼痛信号,为潜在的更安全、非成瘾性疼痛管理策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Nature里程碑成果:首次证明了“坏”胆固醇如何从血液中被清除的机制[ 2024-12-31 14:04 ]
-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一研究发现,增强了我们对低密度脂蛋白如何导致心脏病的认识。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可能为更有针对性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疗法铺平道路,比如个性化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提高其有效性。
- 《Cell Stem Cell》单细胞解析伤口愈合的分子动力学[ 2024-12-30 10:55 ]
-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新研究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描绘了人类伤口愈合的细胞和分子动力学。这项研究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研究了同一个体在不同愈合阶段的皮肤和伤口:炎症、增殖和重塑。
- 《Neuron》阿尔茨海默氏症背后隐藏的罪魁祸首:显微镜下看小胶质细胞[ 2024-12-27 10:24 ]
-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疾病研究,确定大脑细胞压力和疾病进展之间的关键联系。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小胶质细胞,即大脑的免疫细胞,它在保护或损害大脑健康方面起着双重作用。
- Nature:威胁人类的病毒开启了未来[ 2024-12-26 10:56 ]
-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vid Baker教授,与浦项工科大学化学工程系的Sangmin Lee教授合作,利用人工智能(AI)模拟病毒的复杂结构,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治疗平台。他们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当地时间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 Science:真的没想到,RNA:DNA这种特殊“三明治”结构与情绪体验密切相关[ 2024-12-25 12:54 ]
- 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一组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临床前模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与情绪体验的行为适应有关。尽管这种适应对生存至关重要,但对于某些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它们可能会成为问题。了解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基因变化可能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更好的RNA疗法来治疗脑部疾病。
- Nature Biotechnology:彩色细胞核显示出细胞的关键基因[ 2024-12-24 14:52 ]
- 识别与疾病有关的基因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波恩大学和波恩大学医院(UKB)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使他们的识别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他们点亮细胞核中的基因组序列。与使用现有方法进行复杂筛选相比,NIS-Seq方法可用于研究人类细胞中几乎任何生物过程的遗传决定因素。
- Science: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变通方法,提高了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2024-12-23 14:23 ]
-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从醋酸盐到柠檬酸盐的营养转换在决定T细胞命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使它们从活跃的效应细胞转变为疲惫细胞。这一发现强调了代谢变化如何影响T细胞身份,并为干预维持免疫功能开辟了途径。标准的流感疫苗含有四种血凝素的混合物——四种常见的流行流感亚型各一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找到了一种方法,迫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所有四种亚型都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