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 Genetics:新方法揭秘癌细胞的进化过程[ 2025-07-11 10:20 ]
-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从单个组织样本中重建癌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就是进化过程。这种进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愿望是利用新方法在早期阶段检测癌症,最终目标是阻断这一过程。这种名为SCIFER的新方法于7月3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 血浆蛋白质组学揭示脑与免疫系统衰老与健康寿命及长寿的关联机制[ 2025-07-10 10:26 ]
- 衰老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慢性疾病的核心因素,但人类器官的衰老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方法难以精准评估特定器官的生物学年龄。更关键的是,器官衰老如何影响疾病发生和寿命,以及哪些器官对长寿最为关键,这些问题的答案仍不明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Hamilton Se-Hwee Oh、Tony Wyss-Coray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研究,通过大规模血浆蛋白质组分析揭开了器官衰老与健康的奥秘。
- 小鼠GABA能神经元发育中前体细胞成熟能力的时序调控机制解析[ 2025-07-09 11:18 ]
- 在哺乳动物大脑发育过程中,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的多样性产生是一个精妙调控的过程。Max Planck Society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多组学方法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虽然GE前体细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分化能力,能够持续产生相同的神经元亚型,但这些神经元亚型的成熟速度却会随着发育阶段而变化。这种"成熟能力"的时序变化主要由染色质重塑和NFIB转录因子调控网络驱动。
- 脑脊液中谷胱甘肽氧化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2025-07-08 14:34 ]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作为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中氧化应激被公认是关键推手。然而,由于脑组织的不可及性,临床一直缺乏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氧化状态的可靠生物标志物。由谢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了创新性的质谱工作流程:通过免疫去除高丰度蛋白后的脑脊液样本,同步分析蛋白质组(699种蛋白定量)、半胱氨酸氧化状态(检测531个可逆氧化位点)及谷胱甘肽氧化比例。
- 新生儿缺血性海马早期转录响应揭示细胞特异性脆弱机制与神经保护新靶点[ 2025-07-07 14:11 ]
- 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研究人员采用改良Vannucci法建立P8(相当于人类妊娠32-42周)小鼠缺氧缺血模型,通过单核RNA测序(snRNA-seq)结合独创的机器学习分类系统,绘制了包含42万细胞的参考图谱。
- Nature最新化学突破:制造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抗癌药物[ 2025-07-04 13:10 ]
- 化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控制和修改一种广泛用于药物的化合物,包括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这项研究由布里斯托大学牵头,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还发现了一种与化学反应相关的新机制,只需在化学反应中添加一种常见试剂,就可以将化合物的形状从右手性转变为左手性。
- CRISPR激活筛选揭示BACE1驱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机制及治疗潜力[ 2025-07-03 13:14 ]
- 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Chafe团队通过体内全基因组CRISPR激活筛选,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关键驱动因子——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β-分泌酶1(BACE1)。
- CD4+ T细胞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分泌IL-27逆转HBV诱导的CD8+ T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2025-07-01 10:58 ]
- 研究揭示了慢性HBV感染中CD4+ Teff细胞通过CD40-CD40L轴激活肝脏库普弗细胞(KCs),促使其分泌IL-12和IL-27,从而逆转HBV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衰竭的新机制。该发现为慢性乙肝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
- 晨练与午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炎症标志物的差异化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 2025-06-30 11:02 ]
- 研究发现,与晨练相比,午练能更有效维持血糖稳定,且与较低的皮质醇和炎症标志物(CRP、NT-proBNP)水平相关。该研究为优化糖尿病运动干预时间提供了临床依据,发表于《Diabetologia》。
- 双靶点mTORC1/2抑制剂onatasertib联合PD-1抗体toripalimab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2025-06-26 15:42 ]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虽革新了肿瘤治疗格局,但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在宫颈癌领域,即使PD-L1阳性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不足20%,而PD-L1阴性患者几乎无响应。与此同时,PI3K-AKT-mTOR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多种肿瘤中被证实可促进免疫逃逸,临床前研究显示mTOR抑制剂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TME)增强PD-1抗体疗效,但缺乏临床证据支持。
- Nature Genetics:新型标志物可预测癌症患者对化疗是否耐药[ 2025-06-25 10:50 ]
- Macintyre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剑桥大学和初创公司Tailor Bio合作,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预测哪些患者不会对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产生应答。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23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 细胞外囊泡:乳腺癌宿主微环境中的"特洛伊木马"[ 2025-06-24 12:48 ]
-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其复杂的转移过程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外囊泡(EVs)作为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关键信使,通过"特洛伊木马"机制在乳腺癌转移中发挥核心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25-06-23 14:17 ]
- 本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CC)问题,通过分析沙特阿拉伯304例HBV基因型D感染者HBsAg序列,发现N103D、Q30K和I208T三个突变在HCC组显著富集。
- 肠道炎症通过菌群特异性CD4+ T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 2025-06-20 10:51 ]
- 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针对肠道菌群如何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这一科学难题,通过小鼠模型揭示了失调的CD4+ Tcomm细胞从肠道浸润至CNS的核心机制。
- 单细胞多组学解析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原型及其临床关联性[ 2025-06-19 10:50 ]
- 研究采用单细胞核多组学测序(snMultiome)技术,对232例LBCL样本(包括217例肿瘤和15例对照)进行RNA-seq和ATAC-seq联合分析,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LBCL微环境图谱。研究团队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聚类,首次定义了三种微环境原型(LymphoMAPs),并揭示了它们与分子特征、细胞互作和临床预后的深度关联。
- Nature子刊:ecDNA助力胶质瘤细胞适应微环境[ 2025-06-18 11:05 ]
- 南加州大学和希望之城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发现,对染色体附近的遗传物质进行特征分析,可以预测突变的致癌基因如何重塑DNA并改变肿瘤微环境。染色体外的微小DNA分子一度被忽视,但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这些被称为染色体外DNA(ecDNA)的环状结构能够促进癌症发展。
- 单细胞多组学揭示FABP1+ 肾细胞癌通过脂肪酸重编程激活PLG-PLAT轴驱动肿瘤血管生成[ 2025-06-17 10:08 ]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结合功能实验,首次揭示FABP1+肿瘤亚群通过PLG-PLAT信号轴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 减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幽门杆菌有妙招[ 2025-06-16 11:07 ]
- 幽门螺杆菌的一种蛋白质已被证明可以阻断有害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这种蛋白质聚集体被称为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细菌感染有关。这是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的结果。
- 硫酸化糖胺聚糖介导的脂蛋白摄取:肿瘤抵抗铁死亡的关键机制[ 2025-06-12 10:30 ]
- 摘要:研究人员发现,依赖硫酸化糖胺聚糖的脂蛋白摄取是癌症铁死亡敏感性的核心调控因素。 为解决肿瘤如何利用外源脂质抵抗铁死亡的科学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功能遗传筛选发现,依赖硫酸化糖胺聚糖(GAGs)的脂蛋白摄取是癌症铁死亡敏感性的核心调控因素。该研究揭示脂蛋白通过递送α-生育酚(α-toc)抑制铁死亡,靶向GAG生物合成可显著增强肿瘤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为脂代谢异常肿瘤(如肾透明细胞癌)提供了新的脂质作为癌细胞结构和信号传导的关键组分,其获取机制备受关注。 图1 糖胺聚糖驱动的脂蛋白摄取可
- Nature Medicine:首次发现线粒体突变与免疫治疗耐药性相关[ 2025-06-11 12:54 ]
- 对于部分患有侵袭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有望实现长期缓解。然而,尽管部分患者的应答状况良好,但其他患者对ICB疗法存在耐药性。研究团队揭示了遗传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而答案出人意料地藏在线粒体中。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5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 Molecular Cell:DNA修复系统中的“隐藏玩家”——Nup98[ 2025-06-10 13:07 ]
- 近日,南加州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长期以来被认为协助分子进出细胞核的蛋白质Nup98还扮演着另一个令人惊讶的角色:指导细胞进行精心修复,并降低可能导致癌症的遗传错误风险。这项研究结果于6月5日发表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
- 《Cell Reports Medicine》惊!基因编辑会触发造血干细胞的炎症、衰老样反应[ 2025-06-09 11:05 ]
- 米兰圣拉斐尔Telethon基因治疗研究所(SR-Tiget)的科学家发现,使用CRISPR-Cas9结合AAV6载体进行基因编辑,可能会触发血液干细胞的炎症和衰老样反应,损害其长期再生血液系统的能力。该研究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概述了克服这一障碍的新战略,提高了基于基因编辑的遗传性血液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Nature Medicine:同样是吃碳水,为什么每个人的血糖反应不一样?[ 2025-06-06 10:14 ]
- 斯坦福医学院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体对某些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应差异取决于个人的代谢健康状况,与特定的代谢疾病有关,包括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功能障碍,这两者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
- 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可减缓胶质母细胞瘤生长[ 2025-06-05 12:49 ]
- 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有望治疗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脑癌。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接受试验性CAR-T细胞疗法后,肿瘤缩小。尽管生存数据仍在积累中,但已有数名患者在接受这种疗法后存活了12个月或更长时间
- Nature Genetics:肿瘤转移过程中会积累更多的拷贝数变异,而不是突变[ 2025-06-04 12:42 ]
- 近日,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3,732名癌症患者的基因组图谱,这些患者覆盖了20多种原发性肿瘤类型,并接受了多次肿瘤活检。研究人员发现,肿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并且转移灶往往会积累更多的拷贝数变异,而不是突变。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 KDM4C抑制通过促进组织蛋白酶L介导的组蛋白H3剪切抑制基底型乳腺癌肿瘤生长[ 2025-06-03 10:44 ]
- 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首次揭示KDM4C通过调控CTSL介导的组蛋白H3剪切影响肿瘤氧化还原平衡的全新机制。研究发现不仅解释了KDM4C扩增型肿瘤的独特依赖性,还为靶向表观遗传-代谢交叉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
- BRAF致癌突变通过αC螺旋位移解除自抑制的共通机制解析[ 2025-05-30 10:53 ]
- 来自Lavoie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冷冻电镜(cryo-EM)解析了BRAF V600E等致癌突变体的三维结构,揭示其通过αC螺旋内移破坏CRD-KD自抑制界面(CRD-out),形成类二聚体活性构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小分子抑制剂PLX8394可通过稳定αC螺旋失活构象恢复自抑制状态,为靶向BRAF突变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 靶向钙黏蛋白17(Cadherin-17/CDH17)的CAR-T细胞系统性递送策略:安全有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突破[ 2025-05-29 10:38 ]
- 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治疗难题,通过系统筛选发现钙黏蛋白17(CDH17)作为理想靶点,开发出新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
- 肿瘤微环境分析发现肺癌的治疗应答标志物[ 2025-05-27 12:50 ]
- 近日,斯坦福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单细胞多模态分析有助于鉴定NSCLC肿瘤微环境中与免疫治疗结局有关的表型特征。这项研究成果于5月2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有望改善患者分层,并指导有效治疗方案的选择。
- 《Nature Neuroscience》大脑白质为何随年龄退化?因为免疫细胞“勾心斗角”[ 2025-05-26 14:42 ]
- 本研究揭示了衰老过程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异常激活通过CXCL10-CXCR3轴招募CD8+T细胞,导致白质退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技术,团队发现CXCL10+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CD8+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的相互作用是衰老相关神经退变的关键靶点
- 基于序列预测驱动无序区域介导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025-05-23 13:25 ]
- 在蛋白质王国里,存在着一群特立独行的"变形者"——内在无序区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这些占人类蛋白质组70%以上的区域虽缺乏固定三维结构,却通过化学特异性相互作用(chemically specific interactions)调控着细胞生命活动。传统方法难以捕捉这种动态多变的分子识别过程,而FINCHES计算框架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局面。
- 《Nature》NYU 研究揭示氨基酸限制对体重惊人影响[ 2025-05-22 10:42 ]
-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氨基酸限制与体重调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肥胖及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为探究不同氨基酸限制对体重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模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 Cell:生酮饮食会影响抗癌药物活性?最新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组-膳食的相关癌症影响[ 2025-05-21 10:48 ]
- 在小鼠癌症模型中,生酮饮食能显著增强 PI3K 抑制剂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饮食抑制胰岛素有关。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了饮食-PI3K 抗癌协同作用的深刻性,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协同作用与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关。 相反,饮食与 PI3K 的相互作用涉及摄入的植物化学物质的微生物组代谢。
- Nature Aging:中年人如何患上痴呆症?可能与这些蛋白质有关[ 2025-05-20 10:50 ]
- 摘要: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关于 FTD 如何发展的线索 痴呆症通常影响老年人,因此当它发生在中年时,可能很难识别。最常见的形式是额颞叶痴呆(FTD),在正确诊断之前,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帕金森病。 现在,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研究的一部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关于 FTD 如何发展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导致新的诊断方法,并让更多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于 5 月 16 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 图1 脑脊液蛋白质组的大规模网络分析鉴定出额颞叶变性的分子特征 研究
- 饭后血糖如何控?透明质酸酶 -1的意外角色与糖尿病新希望[ 2025-05-19 15:53 ]
- 贝勒医学院和纳穆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透明质酸酶-1(HYAL1)的酶在抑制肝脏过度葡萄糖生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饭后。这一发现可能为治疗代谢紊乱打开了新的大门,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受损。
- Nature:牛磺酸能推动白血病癌细胞生长![ 2025-05-16 12:35 ]
- 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一项新的科学研究确定,在体内自然产生并通过某些食物摄入的牛磺酸,是白血病等髓系癌症的关键调节因子。
- 干扰素-r(IFNr)调控软脑膜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 2025-05-15 10:46 ]
- 软脑膜转移(LM)是实体瘤致命并发症,虽有炎症浸润却无法控制肿瘤。本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和临床样本,发现 IFNr 由 T 细胞产生,通过促进常规树突状细胞(cDC)成熟为 CCR7+ DC,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发挥抗肿瘤作用,为 LM 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 打破经典教科书:首次发现对两性都 “作弊” 的染色体![ 2025-05-14 13:21 ]
- 研究人员在果蝇(Drosophila testacea)中发现了一条 “自私” 的 X 染色体,它能在精子和卵子中扭曲遗传规律。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这项研究确定,广泛分布于古北区林地果蝇的 X 染色体会消除含 Y 染色体的精子,确保更多后代继承它。在雌性果蝇中,它会优先进入卵子。
- 《Cell》困扰科学家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免疫系统导致大脑认知障碍?[ 2025-05-13 12:48 ]
- 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动物模型构建、行为学测试、单细胞测序、免疫组化等关键技术方法。他们构建了多种患者来源的小鼠异种移植模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和非 CNS 癌症模型,还使用了免疫健全的小鼠模型。
- 与肾癌免疫治疗抵抗相关的蛋白质[ 2025-05-12 13:50 ]
- UT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可能会导致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这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研究结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Medicine将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PNMB)与治疗后复发联系起来,并表明它可能有助于肿瘤逃避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免疫监视。
- 《Cell》mRNA化学修饰在细胞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025-05-09 12:44 ]
- 一种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常见的微小化学修饰,在细胞应对压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这一发现阐明了细胞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可能具有临床意义,因为这种被称为m6A的mRNA修饰是新兴癌症治疗类别中的靶点。
- 揭秘溶酶体关键酶 PLA2G15:靶向治疗溶酶体疾病的新希望[ 2025-05-08 13:12 ]
- 溶酶体相关疾病机制不明且治疗手段有限,为探究其奥秘,研究人员开展关于 PLA2G15 的研究。结果发现 PLA2G15 是 BMP 水解酶,靶向它可改善尼曼 - 匹克病(NPC1)病理,延长寿命。该研究为溶酶体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 活细胞内蛋白质编辑:内源性蛋白非经典残基整合新途径[ 2025-05-07 12:37 ]
- 受化学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领域最新进展的启发,研究人员设想出一种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对蛋白质一级序列进行翻译后编辑的技术,这种技术还能作用于最能代表天然生物学状态的内源性蛋白质。该系统能够在用户指定的位点,将外源蛋白质片段拼接到目标蛋白中,实现时间上的精准控制,还能引入有用的标记和非经典氨基酸
- Nature:科学家发现记忆如何控制新陈代谢[ 2025-05-06 12:46 ]
- 由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omás Ryan教授领导的一项新的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脑会形成对寒冷经历的记忆,并利用它们来控制我们的新陈代谢。这项新发表的研究首次表明,冷记忆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并描绘出它们随后是如何驱动体温调节的。这一发现可能在治疗一系列疾病(从肥胖到癌症)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 重大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 tau 蛋白如何 “破坏” 海马神经元?[ 2025-04-30 10:58 ]
- 在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tau 蛋白积累与认知症状紧密相关,但 tau 导致记忆认知衰退的细胞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围绕 AD 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 tau 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展开研究,发现其会损害神经元爆发式放电,这为理解 AD 认知衰退提供了细胞机制,意义重大。
- S-亚硝基化修饰 EZH2:调控内皮稳态的新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 2025-04-28 13:57 ]
-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各种精细的调控机制。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功能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通过 S - 亚硝基化修饰蛋白质来发挥作用。
- Nature|华大携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全球最大规模结直肠癌多组学研究[ 2025-04-27 13:59 ]
-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对1063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癌症不同阶段相关的基因,并识别了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都提供了数据基础,相关研究于8月7日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结直肠癌多组学研究。
- 细胞表面的RNA结合蛋白是对抗癌症的关键[ 2025-04-25 14:13 ]
- 摘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表面发现了一种易于药物治疗的靶点——在多个体内模型中,单克隆抗体抑制了白血病,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2021年,由Ryan Flynn医学博士和他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博士领导的研究,揭开了生物学的新篇章,描绘了细胞表面上一种新的参与者:glycoRNAs。最近在《细胞》杂志上,Flynn和他的同事们扩展了这一发现,他们发现糖RNA在细胞表面与RNA结合蛋白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簇。这些簇似乎调节细胞与环境之间的通讯。 现在,
- 抗真菌蛋白DECTIN-1可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治疗[ 2025-04-24 15:18 ]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抗真菌蛋白质也会加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肠易激病(IBS)、1型糖尿病、湿疹和其他慢性疾病。科学家们发现了DECTIN-1蛋白质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种功能,它在突变状态下限制了免疫系统中T调节细胞的产生。
- Science解开长期谜题:破译血清素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 2025-04-23 13:16 ]
- 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一位专家评审认为,这项研究“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具有广泛的意义,增强了我们对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学习和动机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解”。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