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发现诱发机体心力衰竭的罪魁祸首[ 2019-01-16 16:48 ]
- 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与扩张性心肌病相关的关键分子,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其在心力衰竭病例中占到了五分之一的比例,相关研究发现或为后期科学家们开发治疗该病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 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修复器官损伤[ 2019-01-15 16:58 ]
- 在成人中,间充质干细胞(MSC)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它们在受损器官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由弗莱堡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Prasad Shastri教授和Melika Sarem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自主控制MSCs软骨形成的证据。这些发现发表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上。
- 新研究推翻了现有的癌症代谢理论[ 2019-01-14 16:55 ]
- 癌症代谢理论的基本理论是癌细胞是糖酵解的,这意味着它们比正常细胞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并产生更多的乳酸。这种代谢变化,称为有氧糖酵解(aerobic glycolysis),也称为瓦尔堡效应(Warburg effect),已在数千个实验和旨在通过阻止癌细胞增加它们的葡萄糖消耗来阻止肿瘤生长的启发治疗(inspired treatment)中观察到。迄今为止,这种治疗方法还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是成功的。
- 线虫——科学家探寻衰老之谜的理想模型[ 2019-01-11 15:44 ]
-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人会变得越来越衰弱,很多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运动功能也不例外。当我们想办法延伸生命长度的同时,当然还希望身体保持活力,最好既长寿又强健。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在模式动物中找到了与衰老和运动功能衰退有关的重要分子,干预之后可以促进动物健硕又长寿。研究人员还发现,类似的分子信号通路可能也在衰老的哺乳动物中发挥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 一种新方法或能有效抑制癌症放疗患者的皮肤纤维化[ 2019-01-10 16:48 ]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其能通过控制代谢模式潜在遏制皮肤的纤维化,皮肤纤维化是癌症患者接受放疗经常产生的一种副作用,其会影响癌症幸存者的生活质量。
- 研究揭示成体Sca1+心脏干细胞的分化潜能[ 2019-01-09 16:59 ]
-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特异性标记心脏Sca1+干细胞的Sca1-2A-CreER小鼠,揭示Sca1+心脏干细胞在正常生理和心脏损伤模型中能转分化为心脏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不转分化为心肌细胞。该研究揭示了Sca1+心脏干细胞的转分化潜能,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成体心脏中Sca1+干细胞的作用,为心血管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剑桥大学:脂肪长在哪里更健康?[ 2019-01-08 14:48 ]
- 近期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有望解开这一谜团,从而更好地识别并治疗这些高风险人群。研究发现,那些由于遗传原因,不太可能在臀部囤积脂肪,而可能囤积在内脏器官或血液中的人,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一结果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JAMA》上。
- 科学家成功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鉴别新型的癌症风险基因[ 2019-01-07 16:58 ]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统计学方法,其能够从肿瘤测序数据中鉴别出癌症易感性基因;该方法使用了一种古老的想法,即癌基因通常需要“两次击打”(two hits)才能够致癌,研究者表示,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从当前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中系统性地鉴别出相关的基因。
- 肠道菌群再显神功,竟可保护心脏![ 2019-01-04 17:06 ]
- 近期,国际著名心血管杂志、美国心脏协会期刊《Circulation》发表一项研究,给高血压模型小鼠口服丙酸盐,可通过调节免疫、改善系统性炎症,减轻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损伤。而肠道菌群分解膳食纤维可以生成丙酸盐。
- 研究人员发现治疗黑色素瘤的新靶点[ 2019-01-03 16:09 ]
- 澳大利亚百年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该研究所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影响黑色素瘤转移的新靶点,有助于加深对黑色素瘤扩散机制的理解,并据此开发潜在的新疗法。
- 巨噬细胞是帮助心脏修复甚至再生的关键[ 2019-01-02 17:06 ]
- 巨噬细胞是生存于器官中的白细胞,它们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公认的抗感染能力。最近,它们被发现还能够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在“脑海”中突破进取[ 2018-12-29 15:43 ]
- 2016年,仇子龙和孙强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食蟹猴模型,构建了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行为学分析范式,为观察自闭症的神经科学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 最成功的单抗药物都有这9大特征[ 2018-12-28 16:54 ]
- 开发一种可带来重大医学进步的治疗性抗体通常需要复杂、漫长、成本高昂的过程。在开始生产单克隆抗体(mAb)时,还必须要考虑到许多标准。不过,通过预测药物发现过程的每个阶段存在的潜在挑战,仍然有可能优化一个抗体药物的上市机会。
- 外泌体的应用——有机遇,也有挑战[ 2018-12-27 16:09 ]
-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分泌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一种亚型,存在于生物体液中,并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间通信的一种新机制,允许细胞交换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过去,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一度被认为只是参与废物排泄;现在,随着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外泌体被广泛认为是生物体内细胞间短距离和长距离交流的高度保守的途径,这种细胞间通信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是非常重要的。
- 线粒体动态平衡对干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得以揭示[ 2018-12-26 15:33 ]
-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power house"。其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它的基因组大小有限,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除了为细胞提供能量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蚯蚓蛋白酶有望用于乙肝防治[ 2018-12-25 14:33 ]
-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赫荣乔研究了蚓激酶同工酶(LKI)在抗乙型肝炎方面的作用时,观察到其中一个同工酶,针对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具有较高的活性。研究人员称该同工酶为乙肝核心抗原蛋白酶(以下简称HBeAgase),其降解位点在HBeAg分子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线性表位上,同时也能够降低肝癌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eAg。该工作发表在《中国生命科学》上。
- Nature:重大进展!鉴定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性疾病的新药物靶标---一组SLC基因[ 2018-12-24 13:56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鉴定出33个SLC基因。这组基因发出指令,协助身体的垃圾处理器---吞噬细胞---处理死亡的细胞和垂死的细胞。
- 中国肿瘤免疫疗法低价时代来临?[ 2018-12-21 15:41 ]
- PD-1是一种肿瘤免疫疗法,不同于传统化疗和放疗方式,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理念。
- 人脑视觉信息编解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8-12-20 17:12 ]
-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不断发展使得采用科学手段对大脑视觉皮层信号进行解读成为可能。研究人脑视觉信息解码模型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人脑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还可以有力地促进新一代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的发展。
- 最新研究:科学家借助循环肿瘤细胞移植模型揭示三阴性乳腺癌的转移机制[ 2018-12-19 16:28 ]
-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具有高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并且没有可用的分子靶点。2018年11月,来自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等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使用来自于转移性TNBC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建立了异种移植模型(CTCs derived xenografts,CDX)。通过对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WNT信号传导是该肿瘤生物学相关的主要机制
- 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研究获进展[ 2018-12-18 16:24 ]
- 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自供能能源转换装置,具有独特的工作方式: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以及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可用来给植入式电子器件供能,并用于心脏起搏、健康监测及细胞组织工程等领域。生物可降解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在完成其既定任务后,可被生物体自行降解吸收,避免二次手术,进而减少病人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可降解的纳米发电机可解决植入式电子器件现存的问题。
- 营养干预糖尿病研究取得进展[ 2018-12-17 16:59 ]
- 热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 CR)是目前国际上公认能够改善代谢并延长寿命的最佳手段,但持续的热量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因此近年来有人提出了间歇性热量限制的概念,即只限制热量一段时间,然后恢复正常进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陈雁课题组对间歇性热量限制是否能有效干预糖尿病进行了系列研究
- 科学家发现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的新模式[ 2018-12-14 16:33 ]
- 一个哺乳动物个体有超过200种不同的细胞类型,而所有的细胞类型都由一个初始细胞——受精卵,不断地分裂和分化形成。在受精卵的分裂和发育过程中,第一次细胞命运的选择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一选择是如何发生的?近日,中科院动物所周琪课题组与李伟课题组合作发现小鼠发育过程中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事件在2-细胞胚胎时期就发生的运作机制。该研究于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 我国科学家发现FBXO38介导PD-1泛素化及调节T细胞抗肿瘤免疫[ 2018-12-13 16:28 ]
-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BXO38 mediates PD-1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anti-tumour immunity of T cells”的文章,报道了PD-1的降解机制及其在临床前模型的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性。
- 细胞乙酰化的辐射增敏研究取得进展[ 2018-12-12 10:33 ]
- 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方式之一。肿瘤的产生与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调控失衡关系密切,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HDACi)可以改变乙酰化调控的失衡状态,提高细胞乙酰化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目前,研究人员纷纷尝试将HDACi用于辐射增敏研究,普遍认为经HDACi预处理的细胞乙酰化水平越高,辐射敏感性越强,但目前该研究仅限于不同剂量HDACi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对HDACi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 “靶向”认知训练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2018-12-10 14:06 ]
- 精神分裂症是难治疗的精神疾病,部分原因是它的特征是广泛的功能障碍,从幻觉和情绪障碍到认知障碍,特别是言语和工作记忆,这可以部分解释为早期听觉异常信息处理。
- 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调控骨-软骨一体化修复研究获进展[ 2018-12-07 15:39 ]
- 该团队利用3D打印和原位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有序大孔结构生物陶瓷的支架,并在支架表面原位生长微米/纳米磷酸钙晶体。这种制备方式使不同形貌的磷酸钙晶体能稳定生长在陶瓷支架表面,而且能有效愈合支架表面的微裂纹,并显着增强了支架的力学强度。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显着提高了纤连蛋白的吸附,并进一步促进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成熟。
- 移除特殊基因有望帮助人类攻克肥胖[ 2018-12-06 16:48 ]
- 未来研究人员可能会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让你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而且还不会增加体重,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当名为RCAN1的单一基因从小鼠机体中移除后,再给予小鼠喂食高脂肪饮食,结果发现小鼠的体重并不会增加,即使是长时间摄入高脂肪饮食后。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的方法,通过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帮助人类有效抵御肥胖和诸如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 科学家成功利用脂肪组织衍生的干细胞制造出人类血小板[ 2018-12-05 14:08 ]
- 近日,来自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其能在实验室促进脂肪组织衍生的干细胞产生人类血小板,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杂志Blood上,该研究表明,人工制造的血小板最终或能有效减少患者对血小板捐献的依赖性,并帮助癌症和其它疾病患者的康复。
- 为何你的胳膊和腿上有毛发,而手掌和脚底上没有毛发?[ 2018-12-04 16:32 ]
- 为何人类的胳膊和腿上有毛发,而手掌和脚底上则没有毛发?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基础问题,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文章中研究者发现,机体中正在发育的无毛发皮肤所分泌的自然产生抑制剂的存在或能阻断名为WNT信号通路,从而控制毛发的生长。
- 重磅!科学家成功揭开多重耐药细菌躲避机体狙杀的伪装策略[ 2018-12-03 16:26 ]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蒂宾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解析多重耐药病原体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文章中,研究者解析了一种此前未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能利用这种蛋白作为一种魔术斗篷保护自身免于机体免疫系统的杀灭作用。
- 细菌真地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安家吗?[ 2018-11-30 15:57 ]
- 我们知道肠道中的细菌群体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相同的细菌可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安家吗?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举办的2018年美国神经科学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会上呈现的一张海报引起了人们对高分辨率细菌显微图的关注,这些显微图表明这些细菌明显地穿入和栖息在健康人类大脑的细胞中。
- 这款干细胞疗法拯救了哈佛学生的生命 正在扩大上市范围[ 2018-11-29 16:28 ]
- 11月20日,美国CBS报道了一则干细胞拯救生命的事迹。这是未来医学的活生生例子,在革命性干细胞疗法的帮助下,十几年前危在旦夕的三年级男生如今走进了哈佛医学院的学堂,享受着属于他的健康生活。
- 科学还是谣言?宿醉疗法真的有效吗?[ 2018-11-28 17:09 ]
- 听起来似乎是个好主意,当和朋友喝几杯之后,第二天早上你或许并不会感觉到那么热了,那么这时候有什么能帮助你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声称可以预防或治疗宿醉的产品,目前在澳大利亚就有诸如“Rapid Recovery”等5种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包括以下成分:维生素(B1、B2、B3、B5、B6、B12和维生素C)、半胱氨酸和一些草药(水飞蓟、葛根和北枳椇),一种产品中最小有3种成分,平均而言有15种成分,而有些则最多含有33种成分,很明显,到底是哪些成分能够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几乎没有共识。
- 发现蛋白Myo1D足以诱导身体不对称性[ 2018-11-27 15:08 ]
- 多年来,为了解决这些谜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Stéphane Noselli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一直在研究左右不对称性。他们已鉴定出第一个控制着果蝇不对称性的基因,其中果蝇是生物学家青睐的模式生物之一。近期,Noselli团队发现这个基因在脊椎动物中起着相同的作用:它产生的蛋白,即肌球蛋白1D(Myosin 1D, Myo1D),控制着器官在同一方向的卷绕或旋转。
- T细胞通过外泌体转移DNA 起始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反应[ 2018-11-26 16:44 ]
- CNIC研究人员证明,纳米囊泡中含有的线粒体DNA会激活受体细胞的警觉状态,从而激活抗病毒遗传程序。这些称为外泌体的纳米囊泡由T淋巴细胞产生,并通过细胞间接触被树突细胞吸收。
- 疾病症状非常相似 如何有效区分普通感冒和花粉过敏?[ 2018-11-23 15:04 ]
- 花粉热与感冒都属于临床鼻炎的疾病范畴,发病机制拥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两种疾病患者在症状上却也存在着关键的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瘙痒和鼻涕的颜色。
- 中科院潘巍峻课题组揭示一类巨噬细胞引导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 2018-11-22 09:59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潘巍峻及其团队利用先进的实时成像和一种细胞标记系统,对斑马鱼尾部造血组织(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胚胎肝脏)中的造血干细胞归巢进行高分辨率分析,并揭示出血管结构在调节造血干细胞归巢到壁龛微环境中的作用。
- 癌细胞太狡猾!华人学者发现它们竟会放出“无人机”,麻痹免疫系统[ 2018-11-21 16:27 ]
-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来自华人学者的重磅研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徐小威教授与郭巍教授的主导下,一支跨国科研团队发现了癌细胞不可思议的狡猾一面——为了抑制免疫系统,它们竟会放出“无人机”去远程干扰免疫细胞的活性!
- 研究阐明人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的关键障碍机制[ 2018-11-20 16:44 ]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在人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异种嵌合有望在异种动物体内获得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功能性细胞,包括胰腺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 膳食脂肪到底有益还是有害?[ 2018-11-19 13:42 ]
- 是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更好还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更好?或者哪种类型的脂肪重要?
- 重磅!开发出cfMeDIP–seq技术,最低仅需1ng血浆cfDNA就可检测早期癌症[ 2018-11-16 15:48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在加拿大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研究员Daniel De Carvalho博士的领导下,一个研究团队以血液样本作为测试对象,将“液体活检”、甲基化分析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开发出一种灵敏的基于免疫沉淀的测试方法来分析少量血浆循环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中的甲基化组(methylome),从而能够在癌症的最早阶段检测它,并对它进行分类。
- 攻克黑色素瘤耐药性又近一步[ 2018-11-15 16:00 ]
- 靶向疗法是针对黑色素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其中,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的组合疗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可惜的是,一些患者会对治疗产生获得性耐药。近日,美国费城的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发现,BRAF上的一个位点对获得性耐药有影响,他们希望这一发现能导致更好的组合疗法问世。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 Reports》上。
- 菌群移植辅助肿瘤免疫治疗大放异彩[ 2018-11-14 16:48 ]
- 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11月12日在线发表一篇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华人学者Yinghong Wang主导的最新研究,研究报道了用菌群移植(FMT)成功治疗了第一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的结肠炎病例,提示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方法可用于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有望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 可穿戴感应系统在中医脉诊的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8-11-13 15:41 ]
- 研究者对比了压电驻极体脉搏波传感器与商用光学传感器在不同压力下采集的脉搏波形,展示了不同志愿者桡动脉处寸、关、尺三个不同位置的脉搏信号,以及利用脉搏波形细节实现志愿者的分类与识别,结果表明该传感系统具有出色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可精确采集人体桡动脉在不同压力下与不同位置的脉搏波。结合中医脉诊的经验与理念,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压电驻极体脉搏波传感器在可穿戴移动健康和疾病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学家将针对中医脉诊的客观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致命罕见病有望迎来首款基因疗法 已启动临床试验[ 2018-11-12 17:00 ]
- 日前,基因疗法公司Myonexus Therapeutics宣布启动一项评估新型基因疗法MYO-101的临床试验,用于治疗β-肌聚糖病(LGMD2E)。该公司致力于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的基因疗法中心以及Sarepta Therapeutics合作,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开发首个矫正基因疗法。他们的目标是向骨骼肌和心肌中递送一种基因,使β-肌聚糖(β-sarcoglycan)实现有力的功能性表达,该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LGMD2E。该试验中第1队列的首位患者于10月开始接受治疗,估计其余患者将在今年内完成治疗。
- 刘奕志团队创建近视眼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2018-11-09 16:33 ]
- 11月8日,记者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悉,该中心教授刘奕志团队利用百万医学验光大数据,创建了近视眼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可对近视进展趋势进行个体化预测。相关研究11月6日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官网首页。
- WISP-1以人类血管周围干细胞中脂肪形成为代价驱动骨形成[ 2018-11-08 16:23 ]
- 脂肪组织内的血管壁是间充质祖细胞的来源,称为血管周围干细胞/基质细胞(PSC)。PSC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分离,并定义为周细胞和外膜祖细胞(APC)的二分体群。但是那些促进PSC分化为骨或脂肪细胞类型的因素尚不清楚。
- 南开大学团队研究有望破解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之谜[ 2018-11-07 16:58 ]
-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作为对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内分泌治疗却备受耐药性的困扰,成为乳腺癌诊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日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正茂副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核膜蛋白LEM4诱发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分子机制。LEM4有望成为乳腺癌耐药治疗的新靶点。
- 礼来GLP-1受体激动剂Trulicity大规模长期心血管预后研究显著降低MACE事件风险[ 2018-11-06 16:25 ]
- REWIND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每周一次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Trulicity 1.5mg相对于安慰剂(均添加至标准护理)对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心血管(CV)事件的作用。主要CV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的首次发生时间,次要终点包括主要CV终点中每个组成部分,以及包括视网膜或肾脏疾病在内的复合临床微血管预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需要住院治疗的心衰、需要就诊的紧急心衰、全因死亡率。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