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发现可以检测多种癌症的血液标记物[ 2016-10-25 09:29 ]
- 为了改善胰腺癌病人的预后,开发早期胰腺癌检测方法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在血液中发现了一些蛋白能够加强对胰腺癌的检测。结合传统的生物标记物,能够实现对早期阶段胰腺癌的诊断
- Nature:首次实时观察染色体末端修复过程[ 2016-10-24 09:24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首个系统来观察新合成的端粒中断裂的DNA的修复。这一进展对设计新的癌症药物产生重要影响。
- Cell子刊:利用CRISPR/Cas9技术鉴定出AML白血病细胞的弱点[ 2016-10-21 09:40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合作者对一种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改进,并利用它发现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新的治疗靶标。他们鉴定出大量基因可能作为抗AML疗法的潜在靶标,并且描述了抑制这些基因中的一种,即KAT2A,如何破坏AML细胞,同时不会伤害非白血病血细胞。
- PNAS:科学家或成功实现利用基因疗法来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症[ 2016-10-19 09:28 ]
- 日前,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病毒将特殊的基因片段运输到小鼠大脑中,从而成功抑制小鼠患阿尔兹海默氏症
- 科学家首次治愈了猴子的艾滋病[ 2016-10-18 09:50 ]
- 研究人员们对一个新的“艾滋病疗法”的第一反应。这个新疗法只是在传统标准疗法的基础上,再加上治疗肠道炎症的一种药物Vedolizumab,就这样竟然神奇地“治愈”了恒河猴的艾滋病,甚至停药9个月之后在恒河猴体内也几乎检测不到猴子的「艾滋」病毒!
- Science:重磅!科学家成功实现对猕猴机体SIV病毒的持续控制[ 2016-10-17 09:42 ]
-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及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药物疗法期间及之后,将一种特殊抗体补充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中就能够持续控制猕猴机体中SIV病毒的感染状态,SIV是一种猿猴免疫缺损病毒,其和HIV亲缘性较近。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指南[ 2016-10-14 09:33 ]
- 世界卫生组织作出最新权威性结论,癌症患者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以上。肿瘤标志物可以比影像学更早的发现肿瘤,因而对于治疗癌症意义深远。肿瘤标志物的分泌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能用化学或免疫方法定量证实肿瘤存在,监测肿瘤治疗和预后的物质。
- 意料不到!巨噬细胞竟悄然成为免疫治疗界新「网红」[ 2016-10-13 10:16 ]
- 在科学界,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意外。斯坦福大学,Daldrup-Link发现,纳米金属粒子可以吸引肺泡巨噬细胞。经过体外和体内的大量研究,Daldrup-Link证明,金属纳米粒子激活了巨噬细胞,促进巨噬细胞攻击癌细胞,最终表现出抑癌效果。这一重要研究成果9月底刊登在著名期刊《自然纳米科技》上。
- 研究揭示金纳米棒暴露对细胞代谢影响[ 2016-10-12 10:18 ]
- 近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医学及代谢组研究团队,在不同表面修饰金纳米棒暴露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先进保健材料》。
- Science:鉴定出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罪魁祸首[ 2016-10-11 10:07 ]
- 尽管存在不同的触发物,相同的一连串分子事件似乎导致中风、脑损伤和甚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脑细胞死亡。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精确地发现一种位于这一连串事件末端的蛋白,即一种通过切割细胞的DNA给予致命性打击的蛋白。他们说,这一发现潜在地为开发预防、阻止或削弱这一过程的药物打开新的大门。
- Cell:仅需加入水就可按需产生生物药物[ 2016-10-10 09:32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微小的包含将DNA翻译为蛋白所需的所有分子复合体的冻干颗粒(freeze-dried pellets),这可能成为按需生产药物和疫苗的基础。
- Nat Commun:重磅!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人类DNA中的“暗物质”信息[ 2016-10-09 10:02 ]
-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萨尔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深入理解人类基因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50个荷兰家庭中鉴别出大型的DNA突变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基因组中部分DNA“暗物质”,相关研究或可帮助全球的研究人员对DNA突变体进行研究,并且利用相关研究结果更好地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 【最新发现】22种癌症属于遗传疾病![ 2016-10-08 14:43 ]
- 哈佛大学科学家与丹麦和芬兰研究员合作进行的研究发现,至少有22种癌症属于遗传疾病,会在家族之间世代相传。根据这项大型研究的结果,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是遗传的。家族遗传风险最高的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和肠癌。
- 首例纺锤体核移植技术“三父母”男婴出生:可解决伦理问题[ 2016-09-30 09:39 ]
-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8日报道,一个美国医生团队利用纺锤体核移植技术,将捐献者的线粒体取代携带雷氏综合征变异基因的母亲卵细胞线粒体,在墨西哥成功帮助一对约旦夫妇生出健康的男婴。这是首例利用纺锤体核移植技术诞下的拥有三个父母遗传信息的婴儿,或推动美国早日批准这一富有争议的生殖技术用于治疗,加速该技术在全世界的发展。 雷氏综合征是一种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致命病症,变异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内,通过母亲传给后代。这位母亲有1/4的线粒体携带这种基因,让这对夫妇饱受了20年痛苦:他们曾有4个孩子因此流产,还有两
- 猪是如何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最佳选择对象的?[ 2016-09-29 09:46 ]
- 异种器官移植的移植对象,为什么不选用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生理解剖和新陈代谢相似的灵长类,反而选择猪呢?
- 慢病高发是人类在为医学发展史上的认识误区买单[ 2016-09-28 10:07 ]
- 长期以来,人类在医学发展史上,犯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错误,那就是过度重视人体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视了共生器官--人体菌群的重要性,造成了巨大的认识误区
- 汉堡王星巴克用了抗生素?20多家快餐企业被点名[ 2016-09-27 09:53 ]
-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称,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了20多家知名快餐连锁企业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其中汉堡王、星巴克、达美乐比萨以及DQ冰雪皇后等均位列最低的“F”等级。
- 联合国大会公众健康重要议题 耐药性细菌是如何进入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 2016-09-26 09:23 ]
- 抗生素耐药性如今是全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公共健康问题,近日联合国将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定义为“对现代医药最大的威胁之一”,同时在2016年联合国大会上各代表国针对这一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线粒体起源新说[ 2016-09-23 09:32 ]
- 根据最新的一种线粒体进化树,美国弗尼吉亚大学的吴旻和王璋分析了线粒体的进化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线粒体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种寄生菌。
- 水熊虫特殊蛋白或帮助人类DNA抵御辐射损伤[ 2016-09-22 09:39 ]
- 缓步动物(Tardigrades),或者水熊虫是一种矮胖型的缓步动物门动物,在显微镜下其看起来介于蝴蝶幼虫和裸鼢鼠之间,这些水栖类无脊椎动物是一种完美的幸存者,其能够抵御一系列极端环境,包括近乎完全的脱水作用和损伤等。
- Nat Med:重大突破!科学家通过靶向作用脂肪来治疗癌症[ 2016-09-21 10:36 ]
- 脂肪不仅仅是我们所吃的东西,其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来治疗癌症。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断机体关键过程来抑制癌症生长
- 维生素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汇总[ 2016-09-20 09:48 ]
- 缺乏维生素可能导致多种疾病,本文对过去一段时间关于维生素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行了盘点。
- 研究发现:病毒能让人生病也能促进雄性肌肉增长[ 2016-09-19 09:20 ]
- 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巴黎第十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已发现遗传自古老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在哺乳动物的胎盘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这些研究人员又揭示出这些病毒起源的基因可能也导致雄性哺乳动物具有更发达的肌纤维。
- 印度首个转基因粮食作物有望获批种植[ 2016-09-18 09:47 ]
- 印度朝拥抱首个转基因(GM)粮食作物又近了一大步。在日前公布的一项安全审查中,该国环境部发现,GM芥菜“并未对人类和动物引发任何公共健康或安全上的担忧”。
- 鸡心螺毒液可被开发成速效胰岛素 有望彻底治疗糖尿病[ 2016-09-14 10:56 ]
- 近日,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从海中生长的锥形蜗牛(鸡心螺)体内提取出的毒液或许能够帮助开发超级速效的胰岛素,这或许就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帮助。
- FEBS J:抵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 2016-09-13 09:35 ]
- 一项新的研究提示着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会触发增加的溶菌酶表达,而这种酶试图抵消大脑中的淀粉状蛋白堆积。这些发现表明溶菌酶可能代表着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的临床标志物
- Nature:细胞分裂机制研究再获突破![ 2016-09-12 09:50 ]
-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分析并且模拟了染色体与微管吸附点(着丝点)的结构,揭示了不同的动粒蛋白如何互相协作将染色体安全地结合到微管上
- Cell Death & Dis:鉴别出和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新基因[ 2016-09-09 10:08 ]
- 来自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个新基因TNFR5,该基因在诱发早期2型糖尿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 FDA取缔香皂中的19种抗菌成分[ 2016-09-08 09:04 ]
- 近日,美国FDA宣布禁止抗菌洗手液/肥皂所含几个关键性化学物品的使用,包括两种最常见的三氯生(triclosan)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
- 肠道菌群或可影响HIV患者机体的免疫恢复功能[ 2016-09-07 09:53 ]
- 研究者发现,患者机体的免疫恢复和对疗法产生反应的一类特殊的肠道菌群的行为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肠道菌群的行为似乎是患者机体免疫恢复的原因和结果。
- 干细胞科普:胎盘干细胞时代正在到来[ 2016-09-06 09:51 ]
-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对干细胞技术寄予厚望。利用干细胞存储保存健康希望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存脐血是否有意义、胎盘干细胞与脐血的优劣争论等一系列问题。
- 科学家发现新型D型流感病毒[ 2016-09-05 09:39 ]
- 近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执委会批准命名了一种新病毒—D型流感病毒,该病毒是南达科塔州立大学的Feng Li教授研究发现的
- NEJM:来自精准医学时代的不确定性[ 2016-09-02 09:09 ]
- 精准医学现广泛推广并应用指导临床,然而,其仍存在不少不确定性,哈佛大学的David J. Hunter教授就这一问题做了一评论发表在最新一期新英格兰杂志上。
- 重磅!视黄酸抑制结直肠癌产生[ 2016-09-01 09:23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体内由维生素A产生的一种化合物,视黄酸在抑制小鼠和人类患上结直肠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Cell:干细胞分裂确实会增加癌症风险[ 2016-08-31 10:05 ]
- 过去几年发表的计算研究已提出癌症的不同主要风险因素,从干细胞的随机突变到环境致癌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体内测试了这些理论,发现干细胞中发生的突变确实发挥着一种显著性的作用。
- 最危险时刻到来!中药注射剂遭遇市场大清洗[ 2016-08-30 09:54 ]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登出《中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
- 痛经药物“甲灭酸”可有效治疗阿兹海默症[ 2016-08-26 09:10 ]
-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一类能够缓解痛经的药物“甲灭酸”还具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缓解小鼠的阿兹海默症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阿兹海默症状的小鼠在接受了一个月左右的甲灭酸治疗之后,它们的大脑炎症反应以及记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如果该研究结果能够在人体水平重现的话,这将会提供新的一类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方法。
- Nature子刊: 找到增强老年人免疫力的新方向[ 2016-08-25 09:29 ]
- 最近牛津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可能指出了帮助老年人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 CFDA副局长孙咸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该加快速度了![ 2016-08-24 09:08 ]
- 2016年8月2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孙咸泽指出:“我国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在转入全面评价阶段。”
- 仿制药风暴来袭:一致性评价让1/3药厂面临淘汰[ 2016-08-23 09:30 ]
- 自3月底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上连发三则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的通知,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及工作程序公开征集社会意见。所谓一致性评价,就是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2012年就已写入《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刻。
- 重新设计大肠杆菌遗传密码获成功[ 2016-08-22 10:48 ]
- 重新设计细菌微生物基因组具有深远意义。美国哈佛医学院带领的一个研究团队在19日《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改变了大肠杆菌细胞内3.8%的碱基对,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
- 年轻人和苗条人士注意了!2型糖尿病来袭[ 2016-08-19 09:47 ]
- 很多人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主要是由肥胖和生活因素所诱发,但这或许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遗传和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改变或许也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Sci Signal:首次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受高盐浓度机制[ 2016-08-18 09:29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方法来攻击金黄色葡萄球菌。他们揭示出这种细菌如何调节它的盐水平。
- 挑战常规!鉴定出一种全新的细菌细胞壁聚合酶---SEDS蛋白[ 2016-08-17 10:43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哈佛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新的几乎所有细菌都用来制造和维持它们的细胞壁的蛋白家族,能够为开发靶向细菌细胞壁的急需疗法来杀死有害细菌铺平道路。
- MNFR: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2016-08-16 09:43 ]
- 在过去5年里,有些科学家提醒不要吃鸡蛋和肉,因为这些食物会产生一种常见的名为氧化三甲胺(TMAO)的膳食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心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就提出了新的疑问,即是否机体中循环的TMAO可以引发心脏疾病,以及是否TMAO可以作为疾病发生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 挑战常规!大脑主动地摄取血糖[ 2016-08-15 09:39 ]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大脑主动地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
- 三篇Nature文章深入解析DNA修复的关键过程[ 2016-08-12 09:41 ]
- 我们细胞中的DNA会被多种外部因子持续损伤,比如包含烟草烟雾的致癌物或来源于太阳光的紫外线辐射等;如果未被修复,这些损伤就会引发突变,最终就会导致细胞癌变;那么细胞为何不快速有效地进行DNA损伤的修复呢?
- Nature报道NgAgo风波,韩春雨更新实验窍门[ 2016-08-11 10:00 ]
- 近日,一项关于是否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替最流行CRISPR-Cas9系统的争议再次升级,三个月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韩春雨报道利用酶类NgAgo就可以对哺乳动物的基因进行编辑;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抱怨并不能重复韩春雨所报道的实验结果
- Nat Methods:开发出一种可加速对人类基因组分析的新技术[ 2016-08-10 09:07 ]
- 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模具”,即可以反映人类基因组的合成性镜像DNA序列,这种用于绘制并且分析基因组复杂性的直观新技术或将被学术研究者免费使用。
- Cell Rep:一步法让干细胞变成神经元[ 2016-08-09 08:49 ]
- 近日,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在研究中找到了直接诱导hPSC形成具有功能的成熟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因子。该研究为中间神经元及相关疾病研究以及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

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21-8158
公司传真: 021-50272982
公司邮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毕升路299弄11号502室 邮编:201204
研发生产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川宏路508号5幢 邮编: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