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第九届国际呼吸道病毒感染研讨会上披露的两项临床研究数据首次显示,配方以GSK专利佐剂系统的大流行强裂解抗原H5N1疫苗,可以提供对预防H5N1型毒株足够水平的交叉免疫力,从而在H5N1型病毒引发人类大流行时,保护接种过疫苗的人群。
第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用GSK专利佐剂技术生产的大流行前流感疫苗中,仅含有非常低水平的越南H5N1型抗原,却能够在人体诱导强大的针对印度尼西亚病毒株交叉免疫中和抗体应答。和注射不含佐剂疫苗所得到的实验数据相比,如果在疫苗中添加了佐剂,在第42天的中[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6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5_1.html
-

-
20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发现HPV和HIV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发现HIV的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自1981年艾滋病这种新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刚有报道之时,就开始了对HIV的研究。他们从早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中分离出细胞,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在这些细胞中发现了逆转录酶的迹象,从而确定了是逆转录酶病毒感染。
到1984年,他们从性传播感染、血友病患者、母婴传播以及输血感染的患者中都分离出了这种病毒。自此以后,科学家证[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4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2_1.html
-

-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量是患可预防的传染病的儿童。这些儿童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患病的主要原因除了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和卫生条件差外,另一个原因是对疫苗的制作和保存缺乏良好的条件。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制一种新型的食品,科学家们采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提取细胞内含有某种病菌抗原的作物种子,然后就可以像其他作物一样种植和收获,人们只要正常食用就可以起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作用,这就是疫苗食品。现[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1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20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9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8_1.html
-

-
本规程适用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肉毒四种精制抗毒素。
精制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抗毒素系分别由各该抗毒素的马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抗毒素球蛋白制剂。分别用于各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制造
1.1对血浆的要求
1.1.1制造精制抗毒素的血浆,应符合附录1《抗毒素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的规定。在保存期间如发一周明显的溶血、染菌及其他异常现象,不得投入生产。
1.1.2血浆的抗毒素效价不得低于下列[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7_1.html
-

-
发酵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已经发展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游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6_1.html
-

-
一、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固定化酶及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2、 掌握固定化细胞中基本、常用的方法。
3、 学会利用固定化酿酒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
二、原理
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微生物的固有酶系进行各种相关的酶促反应。当考虑到微生物细胞可将各种酶再生,并且酶在细胞内比提取出来后的稳定性更高的特点,科学家们开始了从酶的固定化研究进入了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研究历程。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原理是将酶或微生物细胞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酶或[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5_1.html
-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最早的生物制品是采用传统的生物化学技术从动物组织获取的,如生物提取的生长激素、干扰素、疫苗及白细胞介素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物制品的需求激增,传统提取的生物制品产量和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通过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便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一代细胞培养技术核心问题是难以产业化或者说是规模化生产,体现在工艺生产时不能大规模制备产品;非批量生产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均一性;难以对同批产品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随后,利用199、MEM等合成培养基[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4_1.html
-

-
[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2_1.html
-

-
基因工程在工业上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生产法具有许多优越性,结合基因工程手段,可实现许多美好的设想。例如,目前用100 kg胰脏只能提取3~4 g胰岛素,而用“工程菌”进行发酵生产,则只要用几升发酵液就可取得同样数量的产品。1978年美国有两个实验室合作,使大肠杆菌产生大白鼠胰岛素的研究已获成功。接着,又报道了通过基因工程使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实验成功的消息。1982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也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人工合成的脑啡肽基因移植到大肠杆菌中,[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1_1.html
-

-
所谓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培养、增殖或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从而创造新的生物和物种,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上游工程,包含细胞培养、细胞遗传操作和细胞保藏三个步骤。另一个则是下游工程,是将已转化的细胞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顾名思义,植物细胞工程,当然就是针对植物细胞的细胞工程了,它是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1904年Hanning成功培养离体胚以来,[查看]
-
http://cxbio.com/Article/310_1.html